干眼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强推引发万人讨论的王蒙谈列子,绝对有 [复制链接]

1#
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 https://wapyyk.39.net/bj/zhuanke/89ac7.html
今日推荐:《王蒙谈列子》作者:王蒙。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~

-----精选段落-----

仲尼第四

评析:对于乐观的一种独特透析。

孔子的许多论说全面、恰当,总体来说相当健康,而且非常周到。

《论语》开宗明义,讲的就是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。学习最喜悦,这已经透露了他的人生观的健康性、向上性与平实性。多数情况下,学习是最不需要特殊条件、特殊环境与特殊地位的。能学习的人就能快乐,多么鼓舞人!

他的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”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的说法;他的“三人行,必有吾师”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”的说法,对世界与社会充满期待与善意。这一类说法很有说服力与感染力。

《列子》在这里挑战,即孔子也有忧愁的时候。尤其是他提出来乐观、乐天知命、无忧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无可奈何,隐藏着认

老庄列与苏格拉底的话也有些极端,针对世界的无涯无穷无尽无限,人生的有涯有穷有尽有限,我们可以说我们什么都不知道,我们甚至可以不承认我们有坚实的生命与认知。但是我们毕竟有了生命,有了一些认知。即使仅仅以已有的与可能有的有限生命与认知为依据,我们有理由坦荡荡,有理由乐天知命,有理由乐观。即使从务实的、功利的观点出发,我们无法从悲观中得到任何积极的收获,而乐观比悲观好,乐观比悲观有可能改变我们有生之年的生命质量。难道不是这样的吗?

彻底的失败主义可以使人做到绝对的无为,绝对的无为可以使人得到楚狂人接舆、《楚辞》中的渔父式的快乐,唱一唱“凤兮凤兮,何德之衰”与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”,表现了超脱,更体现了消极。

也可以是儒家式的相对积极的乐观,“尽人事知天命”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“反求诸己”“五百年必有王者出”,等等。

也许更多的人处于顺境的时候取法于儒,处于逆境时倾心于道。另外人们都会渐渐觅得调整自身、鼓舞自身的思路。例如一个方面是你的不走运比较起更坏来说它还是好的,你本来可能命运更悲惨,但是你没有晦气到那般田地,证明你其实够幸运了。你的一个友人因交通事故横死,另一个朋友因癌病变死于盛年,你六十岁患了血栓症,你不必怨天尤人,反而不妨沾沾自喜。第二个方面是考虑遇难成祥、将失败转化为成功之母的可能。任何的负面境遇都还不是极负,任何负面的境遇都有转化为正面的可能。这样想了还不行,那么人类精神的撒手锏则是,面对忧患,你毫无办法,你只能是零对应、零反应,恶极困极穷极悲极之时,对于你来说,知命就是一切,乐天与悲天并无区别,痛哭与大笑并无区别,饮泣与微笑并无区别,空无呆傻与老辣并无区别。这就是齐物论,这就是我四十年前的一个发现和表述:“泪尽则喜。”泪尽而喜,是深喜亦深悲,是认命的零处置,比起因噩运而疯狂自戕冒险一掷来说,当然是最佳处置。

原文:

陈大夫聘鲁,私见叔孙氏。叔孙氏曰:“吾国有圣人。”曰:“非孔丘邪?”曰:“是也。”“何以知其圣乎?”叔孙氏曰:“吾常闻之颜回曰,‘孔丘能废心而用形’。”陈大夫曰:“吾国亦有圣人,子弗知乎?”曰:“圣人孰谓?”曰:“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,得聃之道,能以耳视而目听。”鲁侯闻之大惊,使上卿厚礼而致之。亢仓子应聘而至。鲁侯卑辞请问之。亢仓子曰:“传之者妄。我能视听不用耳目,不能易耳目之用。”鲁侯曰:“此增异矣。其道奈何?寡人终愿闻之。”亢仓子曰:“我体合于心,心合于气,气合于神,神合于无。其有介然之有,唯然之音,虽远在八荒之外,近在眉睫之内,来干我者,我必知之。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,心腹六藏之所知,其自知而已矣。”鲁侯大悦。他日以告仲尼,仲尼笑而不答。

故事大意:心与形,精神与感官。

这一段故事极有趣,但不易准确把握。说是陈国大夫访问鲁国,与大贵族叔孙氏非正式见面时问到鲁国的圣人孔丘,叔孙氏说,孔子的特点是只用耳目感官形体,废弃心思心术心机。陈国大夫于是说陈国也有圣人,是老子的弟子亢仓子,他将老子的大道学到手,此人能用耳朵看,用眼睛听。鲁侯闻知此事后大惊,用重金聘请亢仓子到鲁国来,向他请教道术。亢仓子说,陈国大夫所传有误,他能做到的不是用此感官代替彼感官的功能,不是颠倒视听,而是不用耳目感官视听。鲁侯听了更觉怪异,继续请教的结果是亢仓子称:“我体合于心,心合于气,气合于神,神合于无。”形体结合于心思,心思结合于精气,精气结合于神志,神志结合于虚无。如此,就算是极隐蔽的物体,极细微的声音,不管它出现在八方远地,还是眉睫之内,只要是干预了人的虚无感,马上就会有所知晓,至于它是经由七窍四肢还是五脏六腑所知觉,我也弄不清楚,反正我能知觉。鲁侯听了十分高兴。后来鲁侯将此事告诉仲尼,孔子笑而不答。

评析:感觉与思维。

太妙了。这里实际上讨论了感官与头脑(心思)、直观与抽象、感觉与思维、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、知与行、有与无的问题。这里所说的孔子的“废心而用形”,表述的是孔丘做得到理念融化在血液里,价值充沛于细胞中,学问知识智慧渗透于他的生命,诚于中而形于外,也有韩愈的“秀外慧中”一词所描写的轻盈;他靠直觉就能判断,百分百无误,真理已经成为中枢神经的条件反射。也就是说,孔丘能够做到苦练内功、求仁得仁、正心诚意,心化为形、感觉与理念吻合,跟着感觉就达到跟着真理走的高度。常人是以形体把握形体,以感官把握现象,而孔子是以形体把握精神,以感官把握本质。孔子用不着心思,他的心思已经充沛在形体与感官中。

至于道家的亢仓子,则虚静缥缈,内外混一、神人通一、物我全一、心形浑一、知行合一、有无成一、动静皆一、用废如一、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、终于忘一。

笑而不答云云,表现了孔子不以为意,不以为谬,不以为佳,他的判断可能是亢仓子姑妄言之,他只能姑妄听之,也可能是亢仓子说得有点意思。何况他并没有直接与亢仓子交谈接火,除了莞尔一笑以外,又能说什么呢?

孔子的笑而不答极好,这里出现了儒道互补、大而化之的兆头。笑而不答是中华文化的表情,是中华风度的标志,是中华哲学、中华诗学、中华美学的结晶,是中华君子、中华绅士的常见表情乃至无表情。

原文:

商太宰见孔子曰:“丘圣者欤?”孔子曰:“圣则丘何敢,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。”商太宰曰:“三王圣者欤?”孔子曰:“三王善任智勇者,圣则丘弗知。”曰:“五帝圣者欤?”孔子曰:“五帝善任仁义者,圣则丘弗知。”曰:“三皇圣者欤?”孔子曰:“三皇善任因时者,圣则丘弗知。”商太宰大骇,曰:“然则孰者为圣?”孔子动容有间,曰:“西方之人有圣者焉,不治而不乱,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,荡荡乎民无能名焉。丘疑其为圣,弗知真为圣欤?真不圣欤?”商太宰嘿然心计曰:“孔丘欺我哉!”

故事大意:究竟什么人才是圣人?

周朝时期的商地宋国,它的太宰——类似现今的办公厅主任之类的职位,问孔子是不是圣人。孔子说他哪里敢把自己摆在圣人的位置上。太宰问夏禹、商汤、周武王三位开国君王是不是圣人,孔子说只知道他们是有智有勇的强者,不知他们是不是圣人,含意是不宜由于看到他们追求智勇就承认他们的圣人性质与地位。再问*帝、尧、舜等五帝是不是圣人,答复是五帝是善用仁义之人,也不能肯定是圣人。三问更古老的神话人物天皇、地皇、人皇(或伏羲、燧人、神农)三皇,孔子说,他只知道他们是善用因应时势的人,并不肯定他们是圣人。

连三王、五帝、三皇是不是圣人,孔子都抱极慎重、偏保留的态度,太宰大惊,他追问,那么到底什么人才是圣人呢?孔子也为之激动变色,最后他说听说有个圣人在西方,他不治理但是不混乱,不立言但是有威信,不教化但是应该教化的一切道理道义都自动实行着,他的宏大是难以用言辞来命名的,孔子怀疑这样的人到底是圣人呢,还是并非圣人呢?太宰听了没出声,想的是:孔子是不是唬我呢?

评析:圣人不圣论。

注意:从道家的观点来看,无是有的前提与本质,否定是肯定的前提与本质。无为才是无不为,无争才是莫能与之争,无私才能成其私,无圣才能成其圣。

什么叫无圣才能成其圣呢?使出吃奶的力气求圣为圣的人圣不了,咋咋呼呼、滔滔不绝地鼓吹圣人圣明圣贤的人圣不了,智勇双全、耽于功业的人圣不了,仁义道德、耽于教化的人圣不了,耽于谋略、注意时机、因时而动的人圣不了。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,无为而治,不圣而圣,才或有可能沾得上圣人的边。反正不要随便肯定圣人的封号。

圣人论述上也要注意韬光养晦、保持低调,这样的人生经验至今被人们有所认同。大规模高调宣扬圣人,认为自己有权力宣布圣人的出现或尚未出现,归根结底是借圣人之光环宣扬自身,中华文化称这种高调为“大言欺世”。

这里所讲的孔子对“圣人”一词持极其保留的态度,是有根据的,《论语》中孔子更多地强调的是对圣人的敬畏以及与圣人的差距。“子曰:‘圣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!得见君子者,斯可矣。’”还有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”,这些话都是有意义的。至于说到“西方某人”,则是往道家主张上拉,后来结束到太宰对孔子的反感心理上,是对一直表现得高深莫测的所谓孔子的回马枪,突然出手,一波三折,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。到底是孔子的无圣论有理呢?还是太宰的孔子欺人论有理呢?《列子》一书不表态,读者也看不大明白,没有结论,文章写得够高明的啦。

原文:

子夏问孔子曰:“颜回之为人奚若?”子曰:“回之仁贤于丘也。”曰:“子贡之为人奚若?”子曰:“赐之辩贤于丘也。”曰:“子路之为人奚若?”子曰:“由之勇贤于丘也。”曰:“子张之为人奚若?”子曰:“师之庄贤于丘也。”子夏避席而问曰:“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?”曰:“居!吾语汝。夫回能仁而不能反,赐能辩而不能讷,由能勇而不能怯,师能庄而不能同。兼四子之有以易吾,吾弗许也。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。”

故事大意:道理有几个侧面。

说是子夏向孔子提问:“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啊?”孔子说:“他的仁爱胜于我呀。”又问:“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呢?”孔子说:“他的口才胜于我呀。”再问:“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呢?”回答是:“他的勇敢胜于我啊。”最后问:“那么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呢?”答:“他的严谨庄敬胜过我哟!”子夏听到这里,离开座席,起立恭恭敬敬请教道:“既然他们四人都是胜于您、超过您的,为什么他们还要奉先生您做老师呢?”

孔子说:“请坐,请听我说。颜回确实是仁爱的,但是他不明白有时候不能仁爱,而是要分清是非,弃恶扬善。子贡确实是雄辩的,但是他不明白有时候需要的是沉默寡言,静观等待。子路也非常勇敢,但是他不懂得该退则退,息事宁人。子张确实是庄敬严谨的,但是他不会必要时随和妥协,争取多数。这样,就是四个人的优点全给了我,我也不能接受与他们换个个儿,这就是他们忠心不贰地以我为师的原因喽。”

评析:孔子的妙理玄机。

大哉斯言!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玄机妙理,相反相成,互悖互补,有无相生,阴阳和谐。老子说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”只有一个正面是不够的,还要看到、理解到、有办法应对各种的负面。仅仅欣赏迷恋美不足为训,你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