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眼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葡萄黑痘病又称疮痂病,俗称蛤蟆眼火龙黑 [复制链接]

1#

葡萄黑痘病(疮痂病)

葡萄黑痘病又称疮痂病,俗称蛤蟆眼、火龙黑斑、鸟眼病,是由葡萄痂囊腔菌侵染所引起的、发生在葡萄上的病害。

主要危害:葡萄的绿色幼嫩部位,如果实、果梗、叶片、叶柄、新梢和卷须等。

幼果受害,初期在果面上产生深褐色圆形小斑点,后扩大为圆形凹陷病斑,中部灰白色,外部深褐色,边缘紫褐色,似"鸟眼"状。

葡萄黑痘病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。葡萄黑痘病的流行,和降雨、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有密切关系,尤以春季及初夏(4-6月)雨水多少的关系最大。多雨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、传播和萌发侵入;同时,多雨、高湿,又造成寄主幼嫩组织的迅速成长,因此病害发生严重。天旱年份或少雨地区,发病显著减轻。葡萄黑痘病的发生时期因地区而异。

防治葡萄黑痘病应采取以减少菌源,选择抗病品种,加强田间管理及配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。

1、病原及危害症状

病原:葡萄痂圆孢菌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

侵染部位:主要危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,如果实、果梗、叶片、叶柄、新梢和卷须等。

发病症状:幼果染病果面发生淡紫色小斑,近圆,渐扩大,直径3-7毫米。病斑边缘紫褐色,中央渐变灰白色,稍凹陷,上有黑点。

幼叶染病开始呈现疏密不等的褐色圆形小斑,直径1-4毫米,病斑边缘暗褐色,中央浅褐色,以后病斑干枯穿孔。

叶片染病出现褐色圆斑,初病斑中央灰白色,后穿孔呈星状开裂,外围具紫褐色晕圈。

葡萄嫩梢感病后,发生长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条纹,以后灰褐色,边缘深褐色或紫色病斑凹陷,严重时新梢扭曲至干枯。

叶脉:病斑呈梭形,凹陷,灰色或灰褐色,连边缘暗褐色。叶脉被害后,由于组织干枯,常使叶片扭曲,皱缩。

穗轴:发病使全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,甚至枯死。果梗患病要使果实干枯脱落或僵化。

果实:绿果被害,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,后扩大,直径可达2-5毫米,中央凹陷,呈灰白色,外部仍为深褐色,而周缘紫褐色似"鸟眼"状。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,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。病果小而酸,失去食用价值。染病较晚的果粒,仍能长大,病斑凹陷不明显,但果味较酸。病斑限于果皮,不深入果肉。空气潮湿时,病斑上出现乳白色的粘质物,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。

新梢、蔓、叶柄或卷须:发病时,初现圆形或不规则小斑点,以后呈灰黑色,边缘深褐色或紫色,中部凹陷开裂。新梢未木质化以前最易感染,发病严重时,病梢生长停滞,萎缩,甚至枯死。叶柄染病症状与新梢上相似。

2、发生规律

病菌在病蔓、病梢、病果、病叶等部位越冬。病菌生活力强,在病组织内可存活3-5年。翌年4-5月间产生分生孢子,借风、雨传播,侵入寄主,引起初次侵染。后产生分生孢子,进行重复侵染,潜育期一般6-12天。多雨、高湿月份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、传播和侵入,干旱年份或少雨地区发病显著减轻。凡地势低洼、排水不良、管理粗放、树势衰弱的果园有利于病害的发生。

流行发病的原因

(1)葡萄黑痘病的流行,与降雨空气湿度及幼嫩组织情况有密切关系,尤其以春季和初夏的雨水多关系最大。

(2)多雨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,传播、萌芽和侵入,同时又造成再生组织生长迅速,组织幼嫩,此病发生严重。

(3)果园低洼,排水不良,管理粗放,枝叶郁闭,通风透光差,偏施氮肥引起徒长,成熟期延迟,易发病。

3、防治技术

(1)铲除越冬菌源。

结合秋季清园及冬季修剪,彻底清除病梢、病穗、僵果,刮除主蔓上的枯皮,扫清落叶并集中烧毁,以减少越冬病菌。于葡萄发芽前喷1次10%-15%硫酸铵溶液,以铲除枝蔓上的越冬菌源。

(2)药剂保护。

葡萄展叶开始直到果粒着色前,每隔10-15天喷1次药;开花前及70%-80%谢花时,连喷2次药,这是全年防治的关键期,以后则可结合防治白腐病、炭疽病等进行。常用药剂有宁南霉素倍液,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,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,戊唑醇叶面喷施稀释-倍液,也可用倍的代森锰锌或甲基托布津倍液。加强水肥管理,要注意控制氮素营养,增强抗病抗逆能力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