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眼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以案说医老昌辉小儿积滞案 [复制链接]

1#

▲老昌辉广东省名中医,教授,主任中医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,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第二届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得者。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,擅长中医为主、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杂病,尤精于诊治肺系疾病。

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,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、法、方、药的具体运用,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。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。我们推出栏目,以期传承精华,启迪我辈,共同进步。刘某,男,时年6岁,于年7月24日初诊。患者素恣食不知饥饱,一月前始出现食量减少,脘腹胀满,烦躁哭闹,口臭,无低热,无嗳腐吞酸,大便硬臭,小便*。自述:烦躁,纳少,口臭,磨牙,大便干结,脘腹胀满,小便*,无寒热。刻下见:舌尖红、苔白厚,脉滑。腹平软,全腹无压痛,肠鸣存。中医诊断:积滞

证属心肝火盛,饮食内积;治以消食导滞,清心平肝,方用老师经验方小儿积滞方。

处方:白芍10克,山楂10克,麦芽15克,谷芽15克,生苡仁10克,独脚金5克,淡竹叶5克,灯芯草2克,布渣叶5克,钩藤10克(后下),炒神曲10克,鸡内金10克,罗仙子5克,甘草5克。7剂,日1剂,水煎服。二诊:7月31日

家长代诉药后诸症悉减,大便转调,舌苔转薄,效不更方,守上方,七剂而愈。

辨证思路:《证治准绳·幼科·宿食》云:“小儿宿食不消者,胃纳水谷而脾化之,儿幼不知撙节,胃之所纳,脾气不足以胜之,故不消也。”积滞之发病,内因脾胃不足,外因喂养不当,或小儿食不知饱,或家长喂食过度,食停中脘;或过食生冷、治疗过程中西医大量抗生素、清热解*中药的使用,易使阳气受损,脾胃失运而成积。积滞有实积或虚积之分。本案患儿烦躁,纳少,口臭,磨牙,大便干结,脘腹胀满,小便*,舌尖红、苔白厚,脉滑,实积无疑。

治疗经验:“积者消之”,老师擅用自拟之小儿积滞方治疗小儿积滞(基本方:炒神曲10克,山楂10克,麦芽15克,谷芽15克,生苡仁10克,独脚金5克,鸡内金10克,罗仙子5克,淡竹叶5克,灯芯草2克,布渣叶5克,钩藤10克(后下),白芍10克,甘草3克)。方中山楂甘温而酸,酸胜甘,故能去肥甘之积;神曲甘腐,腐胜焦,故能化炮炙之腻;共为君药。鸡内金健脾消食,麦芽、谷芽行气消食、健脾开胃,布渣叶、独脚金、罗仙子既可消食化滞以助君药,亦能清热以防食积化热,六者共为臣药。小儿心火、肝火易亢,白芍、钩藤、淡竹叶、灯芯草清心平肝,生苡仁健脾渗湿,共为佐药。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。诸药合用,共奏消食化滞,清心平肝之功。老师常嘱患儿家长,但凡见小儿口臭,苔厚,便结或粘滞不爽,即可予方1-2剂。若脾虚明显者,老师常加健脾运脾之品,以防再积之虞;若脾虚重而积滞轻者,以健脾为主,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化裁,少佐消食导滞药即可。加减法:脾虚者加太子参、茯苓、白术;汗多者加龙骨、牡蛎;易感冒者,合玉屏风散。辨证要点:不思乳食,大便酸臭或秘结,口臭,舌苔中部白厚。或伴磨牙,夜寐不安,烦躁易怒。

临证体会:积滞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是常有之证,现代社会物质丰裕,过度的喂养、嗜食燥热、生冷是其主要原因。临床上可将小儿积滞分为虚积、实积,老师之小儿积滞方常用于实积,且积有化热之候,但本方亦清而不伤正。虚积当在培土鼓舞胃气为先,佐以消积之法。在服消食导滞药之时,应食之以清淡,控制食量,即“四时欲得小儿安,常要三分饥与寒”之意。老师在临床上发现:对小孩保健时,观察其口味、二便、舌苔尤为关键。若小儿出现口臭、二便酸臭,或便结、粘滞不爽、秽臭,苔厚或腻,或*或干等症时,当立即食以清淡、调之消食导滞,否则感冒发热随即而至。”现代医学亦认为,小儿(包括成人)消化不良会影响人的免疫功能。所以,老师强调,食以清淡而又富有营养的食物,保证肠胃功能正常,是有效预防感冒的一个关键途径。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