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眼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糖尿病患者,不妨试试中医疗法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 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jzpj/

明明很小心了,血糖还是飙高?日常生活中如何控糖?长期和血糖“作战”的糖友们请迅速看过来,内分泌名中医支招了。

“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”直播中,广州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讲解如何对付糖尿病,并提出了日常食疗、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建议。

上世纪80年代,糖尿病的发病率只有0.64%,也就是个人里不到一个得糖尿病,但到现在,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10%,也就是说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确诊的糖尿病患者。年,全球共有4.15亿糖尿病患者,中国就有1.14亿,约占全球1/4。糖尿病似乎已经不仅仅是医学问题,而成为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。

糖尿病自我管理很关键

刘敏表示,糖尿病有很明显的“三多一少”症状:多饮、多食、多尿,身体消瘦。如果出现这些表现,要及时检测血糖指数。

一般情况下,正常人空腹血糖≥7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≥11.1mmol/L,随机血糖(任何时候测血糖)≥11.1mmol/L,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。血糖在6.1~7.0mmol/L之间,虽不能诊断为糖尿病,但已是糖尿病前期,俗称处于“糖耐量低减”的灰色地带。此时要注意通过合理饮食、加强锻炼等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效调控。

年龄大的患者,其血糖控制标准会适当放宽。刘敏解释,因为年龄越大,脆性糖尿病的可能性越大,控制得越严格,出现低血糖的风险就越大,所以一般将血糖指数定得比正常偏高,如70岁空腹血糖到7.0mmol/L,80岁到8.0mmol/L,90岁到9.0mmol/L都属可控范围。

为了避免进食带来的误差,有一个恒定的指标叫糖化血红蛋白,它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血红蛋白相结合的稳定化合物。因为血红蛋白的寿命大概是2~3个月,通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,基本可以反映患者过去2~3个月血糖的控制水平,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6.5%,即可诊断为糖尿病。

刘敏表示,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,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、脑、神经、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,引发各种并发症。因为血液贯注全身,长期高血糖运行,就可能通过多种病理生理机制直接攻击我们的靶器官,引起病变,比如糖尿病心脏病、糖尿病足、糖尿病眼病、糖尿病肾病等,以及皮肤病变、神经病变。

“糖尿病是一种隐匿性的疾病,有些并发症如眼病、肾病、心脏病,对症治疗无效,追根溯源才发现是血糖高引起的,这时糖尿病已经隐匿了好多年,患者并不知道。医院曾有两位医生得了糖尿病也不知道,是在给病人看病的过程中突然昏倒,检查才发现是糖尿病。突然昏倒,是急性并发症之一。”刘敏说。

因此,控制血糖不只是治疗的目的,而是避免靶器官受损的一个手段。

糖尿病自我管理很关键,说到底还是要管住嘴,避免不良生活习惯。“糖友”日常生活中可以“做功课”,比如把血糖数据记下来,按照不同的日期,将早中晚和睡前不同时间段的血糖值记录下来,做到自己心中有数,通过对比数据自主减少饮食,控制血糖。同时也可以让医生一目了然。刘敏说,有很多病人用电脑表格或手机程序记录、管理自己的血糖,这是控制血糖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。医从性比较好的病人,血糖也控制得比较理想。

中医对预防治疗甚至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套

刘敏表示,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疗效,首先是降低血糖,其次,中医不仅讲究治病,而且扶正祛邪,以治人为本,预防、治疗甚至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更是中医的优势所在。

治疗糖尿病需针对标本虚实,辨证论治。刘敏解释,糖尿病的焦点是糖,中医认为,糖即是甘甜的,所以中医采用“以苦制甘”的疗法,如*连、忍冬藤、翻白草等中药对血糖有很好的控制作用。但需注意的是,大量的*连苦寒会伤了正气。*连苦寒容易败胃,如果是胃热炽盛的人(如口气重、吃得多、饮水多、脸上长痘),不妨吃点*连;如果本身胃火不重,吃多了*连,胃口就不好。曾有人吃*连降糖,吃得舌苔厚白,胃口不佳,虽然血糖下降了,但是对病人的身体未必有益,因此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使用,寒者慎用。

有的糖尿病人表现为阳热症状,满面通红,大便干结。此时就要“以寒制热”,如用石膏、知母、生地等偏寒凉的药物,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热性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问题。不过也要准确辨证,切忌“虚虚实实”,热症用热药,或寒症再用凉药,就犯大忌。

此外,糖尿病患者还可以“以补制虚”。刘敏解释,糖尿病是慢性疾病,很多糖尿病患者动辄患病8年、10年甚至20年、30年,这种情况下往往虚症居多,就要用人参、*芪、附片这类温补之物补虚,才能解决病人的根本问题,中医称为“治本”。

糖尿病患者也有寒症,且不在少数,此时则需“以温祛寒”。刘敏说,接诊时发现不少糖尿病病人手脚冰凉,肚子冰凉(摸病人肚皮可知),除此之外,还容易腹泻,一吃寒凉之物或者喝点牛奶就拉肚子,女性出现痛经等状况,都与寒有关。这类病人非温补不可,四逆汤、附子理中汤是好方。

刘教授接诊过的不少患者用中医辩证治疗逆转糖尿病并发症,其中一位患者是36岁的男性,糖尿病史已有3余年,他的空腹血糖达到13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达到19mmol/L,人非常胖,面色暗沉虚浮,看上去就像一个肿了的人,大腹便便,触之如冰,笑称摸起来宛如“冰窖”,手脚也是冰凉的。患者极度疲倦,甚至多次开车打瞌睡,还一直怀不上孩子,舌质淡胖,边有齿痕,脉象沉微。

按理说,36岁的男性正当“打虎”壮年,可是他已经出现了七八十岁老人家才有的虚寒症状。刘教授望闻问切,辨证这是一种虚寒性糖尿病,给他用大剂量温药:四逆加人参汤,里面的淡附子用了60g(量非常大),以至于患者每次去药房拿药时药剂师都反复问他吃了有没有问题。病人吃后很舒服,用药差不多两年,血糖下降了,肚子也不凉了,肾功能也恢复了,还顺利生下一个女儿。

刘敏表示,其实这类虚寒性糖尿病在岭南地区并不少见。不过,刘教授反复强调,要先辨证再论治,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,不能盲目用药。

日常生活怎么吃?

如何预防糖尿病?刘敏建议,首先得在吃上下功夫。可以多食五谷杂粮——荞麦、燕麦、豆类、番薯、玉米、山药、粉葛、谷糠饼。晨起常喝姜枣茶。调味多用加葱、姜、蒜、花椒、芫荽等。动则气喘、汗多恶风寒者,常喝人参*芪水。心情烦躁、难以入眠者,不妨喝些莲子心水。恶寒体弱者,慎用花旗参(凉)。食则七分饱。少食甜腻食品、精制大米饭(适量)、稀粥(宁干勿稀)。

人有虚实,食有寒热。要学会以食物之偏性矫正人体的偏性,少食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。热者寒之,寒者热之;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。越靠近太阳的食物越热,如飞在天上的鸽子性偏热,游在水里的螃蟹性寒凉。也不可神化“药膳”。

如果是中医爱好者,可以好好读一下《*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等中医经典著作,虽说不能自行开药,但能指导日常养生。

其次,就是得会“睡”。早睡早起,生活规律。我们可闻“鸡”起(闻鸡起舞6时),听“猪”睡(亥时眠,即晚上11点前),午未小憩心脑健!熬夜伤阳耗阴,暗耗气血,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。

第三是“做”。生命在于运动,长寿在于静养。要劳逸结合。

最后要以和为贵,仁者爱人,多怨者易病,多疑者难愈。“和”最能体现中医治疗大法的精髓,要与自然、与社会、与自己“和解”。

常按风池穴、养老穴、足三里,常敲胆经。刘敏推荐了保健第一方——柴胡桂枝汤:柴胡15g,*芩10g,法半夏10g,人参10g,桂枝10g,白芍10g,大枣10g,生姜3片,炙甘草10g。可扶助正气,固表散寒,畅利肝胆,疏通气血,有病治病,无病防病,适合男女老少,也适合如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。

最好的医生其实是自己,特别是对糖尿病患者而言,日常生活中,监测血糖,管住嘴,迈开腿才是最好的药。

读完啦

喜欢就点个在看吧

了解更多食品营养与健康资讯

可订阅《食经》杂志

订阅-

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名片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